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内基建行业格局变化,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如何加快自主“走出去”的步伐是无法规避的重要课题,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不断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尝试多种方式推动全球化进程。本文从行业“走出去”的背景、历程以及面临的风险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工程咨询行业企业“走出去”的难点与对策。
行业“走出去”历程回顾
“走出去”的驱动因素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对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显著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基建项目对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尤为旺盛。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咨询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急需通过“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内政策与市场环境的推动。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战略布局。与此同时,国内基建投入逐渐进入瓶颈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也迫使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必须另辟蹊径,将本土化业务推向海外市场。
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国内市场增长空间受限、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必须加速寻求新的增长点,国际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借助国际化发展进程,企业也能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工程咨询行业“走出去”的举措
“借船出海”探索国际市场。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快速发展,设计院、施工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加快“出海”步伐。由于缺乏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渠道和经验,中国工程咨询企业选择“借船出海”策略,与国内大型央企合作,伴随央企承包商承接海外业务。在合作过程中,工程咨询企业为央企的海外工程项目提供专业设计服务,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造船出海”迈向自主发展。经过10年的发展,部分工程咨询企业实力有所增强,不再满足于“借船出海”的从属地位,开始尝试更具自主性的发展模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推进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国工程咨询企业进入“造船出海”阶段:通过自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服务体系,建立属地化团队,从而独立进军国际市场。通常的措施包括设立办事处、外派员工搭配属地化团队、与国际知名工程咨询企业设立合资公司等。中国工程咨询企业通过建立自身的营销体系从而获得海外项目,用项目养团队,逐步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从而进入海外市场。
“并购拓展”实现快速扩张。2015年左右,海外并购拓展成为中国工程行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另一种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央企承包商,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中交国际(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2015年并购澳大利亚John Holland,以及工程咨询企业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美国威尔逊室内建筑设计公司(Wilson Associates)、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西班牙EPTISA等。通过收购国外成熟企业来迅速扩展市场份额并增强自身能力。
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检测工程
英国Mersey Gateway项目
加利西亚高铁项目
孟加拉达卡至阿苏利亚高架高速公路项目
“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困境
过去20多年,中国工程咨询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出去”,个别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与国际性咨询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借船出海”: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困境
“借船出海”的模式虽然能帮助中国工程咨询企业规避部分市场准入障碍,降低直接竞争风险和前期成本投入,但这种过度依赖央企市场、资源和管理能力的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最核心的是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丧失了培养本土化运营与管理团队的机会,注定了永远只是陪衬、只可能参与单个项目级的合作,项目结束后不会给企业留下很多积淀,难以形成有效的积累。回顾来看,经过20多年的磨炼,在全球工程总承包行业,央企已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同时其自身旗下的设计单元也早已实现国际化,培养了大批属地化专业设计团队,然而当初期望“借船出海”分一杯羹的工程咨询企业却未能如愿。可见,这种模式未来也不会是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出路。
“造船出海”:跨国运营难题与资源瓶颈
“造船出海”要求企业具备在不同国家获取和执行项目的能力,同时要能妥善处理不同国家的各种问题,而中国工程咨询企业普遍缺乏跨文化运营与管理能力。不同国家在文化语言、法律制度、市场准入、招标方式、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大大增加了项目获取与执行难度。企业通常会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突破口进行尝试,但这些地区的法律边界、营商环境、政府廉洁度尚不完善,使得风险系数倍增。
同时,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人才资源。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尤其是民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受限和人才短缺的问题,纠结点往往是“先有项目还是先招人”这种“蛋与鸡”的问题。尤其在2020年疫情后,整个国际工程咨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优秀人才的引进仍然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障碍。缺乏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可能导致企业在海外项目中管理不善、决策失误,进而影响整体业务的拓展。回顾过去,“造船出海”多以虎头蛇尾收场,持续性的资金投入与耐心成本使得大部分企业交了大笔学费后选择止损放弃。
“并购拓展”:整合与管理的重重挑战
通过并购迅速扩张的方式是国际大型工程咨询企业常用的发展策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并购能够快速取得属地化布局,大幅缩减时间成本与犯错几率,但同时将面临复杂的业务整合与管理的问题。整合需要落到实处,做到项目协调机制、技术人员整合、管理系统统一、财务与流程制度透明。企业需要提前并持续搭建一支具备国际化管理能力的职能人员与技术人员团队,否则“望天收”将是企业面临的常态。回顾过去20多年,国际著名工程咨询企业均以并购方式进行拓展,方向明确。然而,近10年中国工程咨询企业的海外并购尝试却大多惨淡收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管理理念与体系未能跟上发展需求。
中国工程咨询企业“走出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到“并购拓展”,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目前来看,“并购拓展”是较为可期的“走出去”方式,但仍面临诸多难题。
为实现更长远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工程咨询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的同时,应着力打造国际化管理能力,加强跨国团队的建设,注重体系化的建设。只有通过持续创新和科学的国际化布局,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