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理性看待资质改革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2/3/23 14:03:56 浏览次数: 作者: 曹佳毅 来源: 微信公众号“工程行业洞察”

近期,住建部出台的新的资质征求意见稿成为了业内议论的焦点,笔者看到不同的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其中,尤其以对设计资质的讨论非常多,从比较多的观点综合来看,这其中有不少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是设计综合资质要求的大幅下调,尤其是从原本勘察设计收入排名的要求转变为勘察设计收入纳税的要求,并且要求的行业资质数量减少。


二是对各类注册资格证书的要求大幅减少,尤其是对排水、暖通、电气等注册要求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职称证书的要求。


总体来看,不同的群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看法也相当正常,有些大家认为合理,有些大家认为不尽合理,笔者希望站在行业分析的立场,从相对客观的角度阐释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行业发展的背景,行业发展的背景造就了如今的企业发展形态和竞争态势,总体来看,设计院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减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国内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是一种各环节割裂的模式,传统的发包模式下,设计院做设计的事情,施工企业做施工的事情,分工明确,随着与国际上全过程服务模式的接轨,实现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的打包服务,更便于业主的管理与沟通,住建部逐步加大了对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型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应用推广。但是,传统工程建设模式下带来的企业特征没有改变,行业几十年来积累的问题也都还没有解决。


从企业特点来看,行业中最大的两大企业群体,一个是设计类企业,一个是施工类企业,设计企业是典型的轻资产型企业,而相反地,施工企业则是典型的重资产型企业,两者在所在业务环节的竞争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


从行业发展来看,经过了几十年传统模式的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实际上是各自割裂的,环节之间的信息也同样是割裂的,同时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十分健全,充斥着一部分“劣币驱逐良币”的企业。


在传统模式之下,设计院以规范为基础原则,做好设计工作,施工企业则依靠施工管理控制,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做好施工工作。在理想化的情况下,两者相安无事,做好各自工作,完成整个项目,即使推行全过程服务模式,理论上设计院的话语权也是足够的。但实际上,市场上大多数的项目技术难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在推广全过程服务的过程中,施工企业的重资产运作模式对设计院的冲击相当大。以如今推行力度较大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为例,以联合体模式的话,施工企业牵头的项目占比逐渐增加;以独立承接的话,设计院获取施工总承包资质的难度显著高于施工企业获得设计资质的难度。施工企业的重资产模式,决定了它可以通过资本的手段快速获取,而相反地,设计院很难通过资本手段获取施工资质。


因此,如今的竞争态势下,设计院的综合竞争力整体来看弱于施工企业,如果进一步放低资质门槛,不仅会导致行业内传统设计企业跨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即有些设计院从事到并不专业的细分领域中,更会加剧恶性竞争。同时,随着全过程服务模式的推广,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施工企业会更容易主导整个工程,虽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在市场竞争仍并不规范、信用体系仍不健全的今天来看,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看资质改革的趋势,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资质,强化实际参与项目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应该是政策主导的方向。


“十三五”以来,一系列的文件都呈现出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资质的要求、包括个人社保的联网,打击“挂证”现象等,都是要求真正让有实际项目经验和能力的人能够进入到项目中来,保证项目质量,防止产生项目问题。


在传统建设模式之下,设计人员专注于规范,对施工现场知之甚少,施工人员专注于现场管理,对规范了解不深,前者偏理论,后者偏实际,各有优劣。随着全过程服务模式的推进,要求项目人员具备项目全过程的能力,包括从设计到施工、采购等,而现有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大多存在知识和能力的短板,基础技能和知识转型并不完善。各类注册资格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段,当然,这其中必然也充斥着一部分的“考试能手”“纸面上专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现阶段来说,相对客观合理且专业的一种评价方式。如果是业绩信用与人员挂钩成熟完善的社会体系之下,采取进一步弱化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如今,各项业绩信用体系依然不健全,突然大幅度减少注册资格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再看看行业的从业人员,人员素质下降,人员数量增加,“最好的一批人”已经不将这个行业作为第一选择。


和不同企业的领导人接触的过程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不比当年,人员数量的增加是很多低学历、低水平、重复性劳动的画图人员的堆积。在从业人员的“源头”——大学毕业生中,很多在选专业的时候已经不将行业相关专业作为第一选择,即使选了这个专业,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也想着转行,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下降。


在资质要求上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社会对整个行业专业认同的下降,更加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也进一步放低了行业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不论是对行业,还是对从业人员本身来说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综上来看,笔者认为资质改革是必然趋势,真正让有能力的行业从业者担起工程的重担,规范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也需要配套的机制措施进一步完善,才能落实资质改革的真正用意。(本文作者曹佳毅为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