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下,勘察设计企业如何转型发展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0/4/1 16:16:20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抗击疫情新思考   转型发展再升级


武汉勘察设计协会会长

中国市政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总经理  杨书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地处疫情重灾区的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市政总院”) 在中信集团和中信工程的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各项防控要求,全力做好总部和40家分支机构的防疫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支持各地疫情防 控,积极推动差异化复工复产,深度思索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正在全力降低疫情对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正在谋划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




抗击疫情在行动

防疫复工两不误



1月21日,中南市政总院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预防和应对工作的通知》,组建了以党委书记、总经理杨书平为组长的疫情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启动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1月23日,武汉市宣布“封城”,中南市政总院把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多管齐下、升级各项防控措施:一是号召在汉的干部职工取消离汉休假计划,做到不流动、不聚集,防止疫情扩散;二是组建疫情排查工作体系,在全院成立49个工作小组,每天定期排查是否存在确诊、疑似,或发热、乏力、干咳等异常状况的员工;三是加强办公场所的消杀,为干部职工配备口罩等防疫物资。截至目前,中南市政总院没有发生重大疫情,实现了保一方平安的基本目标。



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时,中南市政总院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武汉,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武汉市水务局防疫技术支持工作,先后为防疫过程中污水应急消毒剂的选择与投加、污泥处置、水体中余氯应对、疫源地终末消毒,部分方舱医院管道系统沉降等提供技术支持,得到了国家部委、武汉市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在深圳、惠州、十堰、菏泽等地,为当地解决水泥窑协同处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填埋的种类和进场条件、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急合并处理的方式等技术难题,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防止在给水、排水、水环境和医疗废物处置等方面出现“次生灾害”。另外,中南市政总院党委还组织干部职工捐款近30万元,捐赠价值10余万元物资,鼓励员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所在社区的防疫工作。



2月18日,中南市政总院主要领导对疫情期间各项工作进行了再研究、再部署、再安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生产经营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职能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截至目前,湖北省之外的35个分院的员工基本都已到达工作所在地,复工到岗比例超过85%,加紧完成各地的重大民生、环保督查项目,展现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完善市政建设规范

提高应急安全水平



除了飞沫传播外,相关研究表明,新冠肺炎还存在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这也引发了我们对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应对疫情的思考。



疫情防控措施中,给水和排水工程中的消毒工艺,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其采用的消毒方式主要是次氯酸钠、紫外线和臭氧等。基于建设成本的考虑,某项工程中的消毒方式相对单一。为此,中南市政总院建议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从提高应急安全水平的角度,主持修订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在今后的工艺流程中推广“多屏障消毒措施”,更加突出“组合拳”,丰富应对疫情的“工具箱”。



同时,建议建设主管部门应该联合疾控部门,加强对水处理厂的进入和出水样本进行检测,准确掌握水中的病毒含量和浓度,研究水处理各类消毒工艺对病毒的消除效果,综合确定应对新冠肺炎的消毒工艺、消毒时间、药物投量等,进一步提高设计和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当前,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正在大范围推广,海口市也在尝试建设地下式水厂。现在污水处理厂加盖除臭、地下式污水厂中的气体处理工艺大都没有考虑应对疫情的需求,未来应增加厂区密闭空间的“负压”措施:一方面,确保废气中的病毒不泄露;另一方面,对废气采取消毒措施,确保废气的安全无害。



微信图片_20200401161426.png

珠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医疗废物处置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地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设计规模不足、规划体系不完备。特别是,武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在应对此次疫情时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部分医疗废物要运输到外地处理。



之前,医疗废物处置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床位保有量、人口规模、医疗资源情况等因素,没有把“防疫需求”纳入规划设计中确定规模的范畴。在建设时,没有预留更多的土地等,无法提供用于扩大规模的接口,致使应对疫情时不能在短时间内扩大产能。未来,在国家大力完善卫生健康体系的部署下,各地应适当考虑“备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把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从源头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角度来看,今后要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现有城市功能布局不作出调整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城市中水、土地、医疗等资源的承载能力,城市设计应进一步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把生产、生活、生态有效统一起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这样,在应对疫情时,确保广大市民就近就医,疫情防线的关口前移,防止防线被轻易击穿。




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月13日,财政部PPP中心印发《关于加快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持续推进,提高PPP项目入库效率。2月2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领域PPP项目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要求推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领域PPP项目规范运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招投标工作停滞,复工后不能及时开工,投资效应不能及时释放。其中,既有受到电子招投标推广的力度不足、各地电子投标系统兼容性差、部分项目开标要验证资质证书和奖状等原件的影响,又有“四库一平台”中只有建设单位才能录入项目信息、系统不够开放、生态型弱等问题。总之,建筑市场既有的信息化水平、数据共享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进一步被凸显,给复工复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微信图片_20200401161434.png

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市场等。为此,建议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大行业诚信系统的建设和督导,进一步创新招投标监管方式,加速扩大电子招投标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四库一平台”,提高平台数据质量,推进数据整合和共享开放,持续优化建筑业行业和企业营商环境,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运行品质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多地充分采用智慧城管、智慧工地、智慧供热、智慧社区等人工智能技术,将“人防”与“技防”有机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月10日,上海市在 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无疑,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抗疫”为契机,进一步提速和提质。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近年来,中南市政总院在智慧城市方面积极探索,先后提供了多项相关解决方案。中南市政总院与中信云网公司联合开发的“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在应对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平台以BIM技术为支撑,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与企业专业技术积累相结合,在国际水协ASM模型基础之上,基于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算法开创性地建立了“前馈 + 模型 + 反馈”的多因子智慧曝气控制方式。平台中的厂站中枢功能,不仅能够为各类预警及异常提供解决方案,而且能够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该平台还实现了对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借助远程视频和语音等手段解决运行中的各类问题,有力地保证了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和水质达标排放。该平台已累计提交并受理了专利9项,登记了软件著作权7项,经湖北省技术交易中心的鉴定,整体达到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曝气模型及BIM信息融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无论是水务,还是道路和桥梁,都是城市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水中的污染物能够直接反映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加强智能化监测和预警,能够为城市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利用排水系统分区且闭合的特点,对污水井进行智能化的病毒检测,可以精确定位、精准施策。另一方面,智慧交通除了满足解决交通疏导功能外,还可以增加应急管理模块,开发多功能智慧交通控制系统,综合运用红外温度传感装置、无人机等,提高疫情识别、人流管理等的效率。因此,未来市政工程设计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大水务、道桥等专业领域智能化的探索,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逆境让人成长,绝境使人醒悟。让我们不忘初心,回归本源,不要浪费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化危为机,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