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聚集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徐征:加快建设绿色化基础设施,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1/3/9 16:16:47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融资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高质量的基建将助力经济加快向低碳转型。”


关于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提出观点与建议。


timg3-1.png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


加快建设绿色化基础设施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了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等新任务,提出了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等新目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新任务、新目标,为新时代建筑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逐步实现“绿色化”,将成为未来我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指引。


欧盟、美国、英国等分别发力绿色基建,把低碳发展作为城市建筑群规划设计建造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欧盟于2020年10月公布了旨在提高现有建筑能源效率的建筑翻新计划,未来10年将资助改造3500万栋建筑,该计划是欧盟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举措,有望带动更多新兴业务和就业机会,助力实现长期“脱碳”目标。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曾在竞选中承诺,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建设拥有现代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需要建筑、贸易、工程等多领域结合的新基建和清洁能源经济,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环境、舒适的居家环境和具有竞争力的商业项目。英国政府去年11月宣布了资金规模达120亿英镑的英国绿色工业革命“十项计划”,帮助难以脱碳的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这既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建行业,制定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基础设施策划、设计、建造、运维、更新过程中的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生态修复,是共同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挑战的需要,是“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上海建工主动对接国家和基建行业绿色技术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加强绿色建筑方案概念策划和性能分析,参与编写并发布《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报告》《住建领域绿色创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研究报告》等,先后打造了一批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和既有建筑绿色更新铂金金奖认证工程,树立了“海玥”品牌系列“绿色+健康+智能”的全生命周期科技住宅行业新标杆。


徐征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融资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高质量的基建将助力经济加快向低碳转型。当前:


一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基建企业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基建产业链和提升一体化集成实施能力,研发绿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


二是要加大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固废处理、城市河道等环保工程建设投入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有工业污染地块100~200万块,受污染需要治理修复的矿山面积约150万公顷,受污染农田约2000万公顷,大部分城市水域污染较为严重。要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意味着今后15年需要持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


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中央决定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考虑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矿山、农耕用地生态修复,加大乡村河道生态化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生态廊道联通城乡,发挥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只有广大乡村绿色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将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殷切期望。


科技创新不仅是为了强企,更是为了强国。有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作为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国家安全才有充分的保障,国家地位才能更加巩固。2020年世界五百强榜单中,中国有133家,美国有121家,中国再次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如上海建工、中煤能源、广西投资、中国核工业、上海医药等企业新晋世界500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贡献了新力量,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回顾过去30年,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推动,以及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人口红利的拉动。如今,我国企业在整体规模、产业门类、管理水平、品牌形象、全球产业链功能地位和全球影响力等多个领域和维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创新等短板弱项,这些已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依靠规模和体量,难以与世界一流企业长期竞争。我国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模化扩张发展方式,已完成历史使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这为企业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企业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扎扎实实围绕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上海建工进入世界500强只是一个过程,是再攀高峰的新起点。着眼未来,我国企业要在做大的基础上,持续加快做强做优,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充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在每个行业中培养一批拥有前瞻性技术布局、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完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具备跨界合作能力的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


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意识,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以世界一流、中国领先为目标,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加大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构建完备的绿色建筑与建造技术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融合,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平台,引领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发展。


徐征表示,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一,支持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以市场为纽带,链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五大创新主体,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平台,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


第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具备天然的创新动力。科技创新并不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企业牵头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能够及时、准确、有效获取客户需求并反映至技术需求,并将新兴前沿技术应用潜力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供给。


第三,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企业要主动抓住“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机遇,依靠国家平台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契机,整合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大视野、大格局加快形成企业跨界创新生态。当前的科技创新呈现交叉、渗透、扩散、融合等特征,跨界合作也将成为常态。


第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近年来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大企业、骨干企业等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介入国家核心产业创新,形成了突破核心技术和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也激发了产业生态圈内众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通过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使大企业成为行业“创新引擎”、小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第五,支持企业创新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尤其是要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格局、增强科研职业荣誉感尊严感自豪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技术的氛围,让企业的科研骨干团队能够自发塑造“工程师气质”,主动接触新科技、拥抱新科技、实践新科技,更加凸显工程师职业的伟大。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实施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