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知识管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访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管理部副主任郑晓东

微信图片_20210330160453.png

对话嘉宾:郑晓东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管理部副主任,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力市场技术协会创新与知识管理专家委专家,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监事


微信图片_20210330160456.png

采访人:王蕊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知识资源是工程设计企业等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资源。工程设计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它的固定资产,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随着国家大数据、“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以及行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通过对组织的知识进行审视、管理,创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力,成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应对复杂环境变化、实现创新发展的最佳选择。


多年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管理部副主任郑晓东,聚焦电力、石化、建筑、市政、交通、通信等行业的工程设计领域的知识管理,创新性地提出了管理与技术交叉融合的工程设计领域知识管理体系,开辟了工程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


近期,笔者对郑晓东进行了专访,邀请他分享关于工程设计领域知识管理的思考与见解,以期为设计企业知识、信息化、档案、质量、科技等部门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蕊:郑总好!最近拜读了您的专著《工程设计领域的知识管理》,很受启发,勘察设计企业属于典型的高度知识密集型企业,信息集成、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生产协同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请您谈谈出版这本专著的初衷。


郑晓东:勘察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也是人才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有2万余家工程设计企业,以电力、建筑、冶金、化工、交通、市政、水利等20余个行业勘察设计单位和咨询机构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也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先行者、龙头和灵魂。勘察设计企业主要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智力服务,企业的产品是图纸、报告等无形资产,这些知识产品的附加值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工程设计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它的固定资产,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人才与知识资源,其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知识驱动、创新引领,要对各类知识资源加以萃取、整合、管理、应用和创新。


我于20年前阅读了《第五项修炼》后,开始对知识管理和系统思考产生兴趣,17年前进入国内知名工程设计企业研究与实践知识管理,10年前获得知识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之后还从事了数年系统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年来,我始终充满热情、持之以恒地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实践知识管理,负责了集团和企业两级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参与了第一个知识管理标准的编制,交往了一批有志于知识管理的KMer同行者,形成了对知识管理的系统性思考,见证了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出书的初衷,起源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知识的萃取、管理、传承、应用、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知识管理助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我既有对知识理论模型的系统性研究,又有多年的企业实践,于是督促我对知识管理的系统思考和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以书籍的方式将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


《工程设计领域的知识管理》一书聚焦于电力、建筑等10余个行业的工程设计领域的知识管理,辅以187张图表,表达直观清晰,阐述深入浅出。“理论篇”综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和标准;“方法篇”在分析总结工程设计企业的知识分类体系、两类业务流程、三类信息流程的基础上,创新提出5种知识流程模型,进而创造性地提出基于流程的“嵌入式”知识管理思想;“实践篇”在综述工程设计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嵌入式”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实现方案,并邀请三家知名工程设计企业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方案。


微信图片_20210330160501.jpg


王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设计过程也是“知识”的过程,设计人员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形成方案、设计、思想、创意等各种形式的知识成果。请问对这些知识成果进行管理,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郑晓东:是的,我认同您的观点,每个行业领域都有自身的特征,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要与领域特征相结合。工程设计在输入、中间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处理的对象都是知识,设计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其输入的“原材料”是顾客资料和规程规范等信息,输出的“产品”是报告、图纸等无形知识资产。业务模式以提供知识产品为主,设计知识具有多专业、交叉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需面对以下重难点与关注点:


一是知识管理“1”愿景,知识管理要以组织记忆有序传承与知识价值持续创造为目标;


二是知识管理“2”难点,即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创新长效化;


三是知识管理“3”驱动,知识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业务流程、IT技术3个方面的驱动力;


四是知识管理“4”体系,即知识分类体系、知识资源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知识考核体系;


五是知识管理“5”重点,知识管理要以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组织化、显性知识体系化、组织知识效益化、知识创新长效化为工作重点;


六是知识管理“6”保障要素,知识管理需要从企业文化、高层推动、人力资源、组织与流程、信息技术、评估与考核6个方面提供保障;


七是知识管理“7”相关理论,知识管理需要战略与文化、学习型组织、智力资本、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标准化、文档管理7个方面的相关理论;


八是知识管理“8”过程,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产生与萃取、知识存储与管理、知识共享与传递、知识应用与创新等过程。


王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构建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成为了目前行业知识库建设的基础。设计企业知识库的建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郑晓东:根据我在集团和企业两个层级负责建设知识管理系统,以及担任信息、科技、人资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推进知识管理的经验,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我想重点强调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知识系统建设与学术界重理论创新不同,企业知识管理要更重实效,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避免落入务虚误区。


第二,一期建设在构建知识分类体系上重点聚焦生产业务(而非企业管理)的显性知识组织化、体系化、效益化;二期再重点开展隐性知识显性化。


第三,鼓励与激励固然重要,但管理抓手协同化、管理过程制度化与评价考核同样重要。比如,管理抓手有专家与职称抓手(人力资源部)、培训抓手(人力资源部与财务部)、评先评优抓手(党群工作部)、质量抓手(质量部)、科技抓手(科技部)、项目抓手(生产业务部门)、知识推送抓手(信息部)、业务学习抓手(各部门)等,知识管理只靠一两个部门无法抓实,各归口部门要协同作战,将本部门最擅长的抓手落实到制度和流程中,确保知识活动的8个环节生生不息。


第四,建设基于文件分类、存储管理和全文检索的知识库是“初阶”,通过管理抓手、规范制度、生生不息的流程管道保证知识库为“有源之水”是“中阶”,通过基于流程的“嵌入式”原理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是“高阶”。


王蕊:您在专著中提到“全面质量管理本质上也是对知识的关注”,您认为,设计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有哪些重要意义?


郑晓东:知识管理和质量管理属于管理理论的两大领域,这两者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您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我姑且称为正反向,正向是质量管理之于知识与知识管理,反向是知识管理之于质量管理。


从正向来说,质量要素都是知识,质量管理方法也作用于知识管理过程。其一,关于显性知识,我一直最先强调的是,凝聚了企业甚至是行业、全国专家智慧结晶的制度、规范、标准等,是最基本、最清楚的显性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和依据,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基础。对于工程设计企业来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类质量管控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信息、质量分析卡片、设计校审的要点与重难点,都是工程设计企业典型的知识;其二,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科学程序,其具有基本方法与工具,已有行业性标准采用PDCA循环来对知识管理的过程与活动进行管控。以设计行业为例,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指导下,2019年起开展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分级认证,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分级认证要求和评价准则》为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该标准升级的核心是将知识管理和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管理过程,按照PDCA的模式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评价单元、内容和细则,包括知识管理规划、机构、制度、系统、实施、安全、检查、激励、改进、绩效等,对工程设计企业实施和评价考核知识管理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反向来说,知识管理可以提升质量以及质量管理水平。个人知识的组织化、显性知识的体系化,可以实现组织记忆的有效传承。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总结,都是后事之师。例如,从设计企业的设计过程来看,将知识嵌入到业务流程,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各类内外部知识资源,规程规范,强标强条,设计要点、难点、重点、易错点并自动推送相关知识,避免员工仅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工作,避免出现违反强标强条的重要错误和前人出现的重复错误,可有效提升业务能力和质量水平。


知识服务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愿广大勘察设计企业更好地运用知识、管理知识,将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更合理、更优化的实践方法,为企业创造长久持续的竞争力。